大學生就業不如職校生
來源:
|
作者:meiyinzhixiao
|
發布時間: 2014-08-28
|
1305 次瀏覽
|
分享到:
隨著今年727萬畢業生走出校園順利步入職場,就業率持續走低,期望薪資不斷下降,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10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
日前,相關機構歷時3個月在全國范圍內調查90后畢業生飯碗狀態,發布報告稱, 隨著今年727萬畢業生走出校園順利步入職場,就業率持續走低,期望薪資不斷下降,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10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從今年春節過后,全國多省市出現嚴重的技工荒,廣東等地甚至出現熟練技工難招的尷尬境地,就業市場儼然呈現出反差極大的兩極格局。業內人士指出,近5年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每年都有75%以上的畢業生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就業,自主創業學生逐年增多。通過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等,80%以上畢業生在學校的推薦下順利實現就業。
通過職業教育畢業生的成功就業經驗,對大學教育而言是否能有所啟示呢?
我國高校教育弊端明顯,畢業生多理論而少實踐,導致一部分企業招工難,而一部分大學生又面臨就業難困境,這不得不歸因于高校在大學生培養的過程中缺乏技能培養?!皩W校和老師在觀念上的誤區影響很大?!敝醒胴斀洿髮W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愛民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原因時表示,具體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傳統觀念上存在誤區。許多國內最高層次大學多把自身定位為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側重培養學術型人才,一些教師認為高等教育中更多的是學術型的研究,因而忽視技能教育,認為職業技能是在日后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第二,教育方式亟待轉變。當前國內大學教育方式多為書本上的理論教育,較為傳統,而技能培養需要實際的操作,需要大量工作經驗的積累,這兩者之間存在根本上區別。第三,學校在日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上有所忽視。許多學校老師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缺乏對重視學生職業技能教育水平提高的引導,校內的老師評價體系更多的是看學術成績而很少關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育方式方面的改革,這會導致老師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術項目研究上,而沒有時間去關注學生技能培養;另外學校在師資招收方面門檻設置過也于死板缺乏變通,大學招老師更多的是注重學術方面,看學歷,看畢業院校水平,設定學歷門檻,這樣就把許多有豐富工作經驗并且動手能力強的優秀人才拒之門外,也就很可能導致教師隊伍技能素養不高,達不到教學水平。
我國大學教育改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于如何在大學改革中,實現畢業生從學校到崗位的“零距離”培養時,李愛民認為:首先要解決學校對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定義不清的問題,之后做進一步的研究,具體化,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出臺不同的培養方案;其次要注重師資招聘,強化技能型師資力量。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首先老師要具備這樣的高水平能力,學校要放開招聘門檻,可以深入企業,與企業中一些高級管理人才或者高技術人才進行合作,產教相結合;第三學校與用人單位要加強溝通,學校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關注到企業的要求,現在有些技能培訓企業專門研究高校畢業生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也出了很多報告,學校應該多關注這些報告,作為學校制定學生培養方案時的一個參考;另外高校也可以學習德國的人才培養方式,先期讓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最后一年或者兩年深入企業,進行工作實踐,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又或者高校與大型公司下屬的企業大學相合作,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對于表現好的學生予以直接簽約,這樣就能夠實現真正的人才“零距離”培養。